Wednesday, April 18, 2012

Alycia@4y4m.......小女拥


自从我小妹生了个小baby,我家大小姐就暂时有小妹看因为一来我家大小姐可以帮帮她的新手小姨忙哦。。。虽然只是帮帮摇一摇小妹还有哦我家大小姐不错哦哦因为但小妹煮菜呢,我家大小姐就是我小妹家的小女拥哦。。


做看顾小baby的小女佣我家大小姐最爱因为这是她一直都在给妈咪我压力又期盼的愿望那就是她很想当姐姐。。。。只是妈咪暂不能为他实现吧咯所以只好借妹妹的宝贝女儿咯。。。。




其实哦,我家大小姐真是长大了,她懂得看小表妹有一但她哭了就会摇一摇她的摇兰也一但她真的不能哄时就会小姨。。。你们说是不是个好帮手吗。。。

Tuesday, April 17, 2012

分享:怎样才算是一位成功和幸福的女人?

妈咪我最近在一个碰友面字书上看到了一句很有意思的句子,心就痒痒很想跟大家分享:



怎样才算是一位成功和幸福的女人?



我们要做个有梦想的女人,因为有了"梦"我们才会努力的去把它实现。不管过程有多辛苦多困难,都要尽全力不要放弃,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身为一个女人不是每天放工回家就只会要顾着煮饭,看孩子,逛逛街,看电视,做少奶奶或是黄脸婆是幸福。要做一个幸福的女人一定要多花点时间疼爱自己,多学习,多去关怀和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女人要爱自己要让自己打扮的更美更亮丽迷人,生活才能过的开心。


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去帮助更需要的人,生活才是多资多彩。


女人要和另一半互相扶持已鼓励,不是一生只懂的跟紧在身后,也不可以做女强人走的太前端。要和自己的另一半肩并肩的走在一起一起学习,有共同的脚步一起努力去创造未来的幸福。这才是是成功和幸福的女人!(^_−)−☆

Friday, April 13, 2012

分享《孩子的心思我最懂》把握孩子的心理,把幸福还给孩子

妈咪最近总爱看怎样育孩子的书.也无以中也看了一本: 《孩子的心思我最懂:父母教育孩子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把握孩子的心理,把幸福还给孩子。

Author / 作者: 李轶君 (著)

分享:

为什么你给的总不是孩子想要的?为什么你向左,孩子却向右?只有当你读懂孩子的心思时,爱、自由、尊重和接纳所换来的才不会是任性与失望。

有些父母与孩子之间十分默契,让人羡慕不已,教育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事,像四季更替一样和谐美丽;但有些父母和孩子却犹如两个世界的人,你不懂?,我不懂你,甚至水火不容,教育只能成为专制和矛盾的代名词。那么,如何才能和孩子心有灵犀呢?

我认为就是掌握孩子成长中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一阵沉默就能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并采取最能让孩子接受的、最符合教育原则的、最尊重和爱护孩子的方法与孩子互动,这才是为人父母的大智慧!


有句话叫“知子莫若母”,很多人对这句话都有误解,以为当母亲的一定是最了解孩子的。其实不然,这句话只是说母?和孩子之间?一种天然的心灵感应和沟通能力。但在现实中,有多少母亲能把这种先天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呢?肯定是不太多的,不然不会有那么多孩子在抱怨“老妈根本不理解我”。


因此,让父母发挥这种先天优势,掌握最好的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和与孩子沟通的方法,真正做到“孩子的心思我最懂”,也是我写此书的目的之一。


很多读者都发现,不同专家、不同教授所介绍的方法和理论经常是截然相反的,作为没有经验的家长常常会感觉无所适从,不知道究竟应该听谁的。


其实,家长最应该听的是孩子的!同样的问题,应用同样的?法却无法取得相同的结果;同样的问题,运用截然不同的方法,却能取得相同的结果,原因就是因为孩子不同!


很多家长在寻求各种灵丹妙药和锦囊妙计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事件的主角——自己孩子的情况。自己的孩子平时在说什么?在想什么?取得过什么样的成绩?犯过什么样的错误?为什么会有各种你无法理解的行为?为什么教育中会出现那么多棘手的难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必须在掌握孩子心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回答。


本书从大多数父母最关注的孩子成长问题入手,用心理学上的研究结果来分析孩子的行为,进而介绍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共有?心理特征以及些特征在不同个性下的不同表现,争取让父母一眼读懂孩子的心。


最好的教育简单说就是“两懂”:懂孩子的心理,懂教育的原则。其实,教育中最大的方法就是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爱、自由、尊重、接纳……这些都是很好的,可是如果不能和孩子的心理正确结合,那便统统流于形式和表面,成为一个个空泛的大道理,对于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没有任何意义。这也是很多家长在看过一些家教书籍后却感觉什么都没学会、什么都没记住,甚至感觉更加混乱的缘故之一。


本书的另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读者能从科学的心理分析和所举案例?,体悟到最根本的教育原则,并牢记于心,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非永远是书本上的知识,遇事只需根据基本原则即可找到解决方法。


教育孩子往往是琐碎的、日常的,但却需要父母有一种恒远的大智慧。衷心希望天下父母能成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最好的老师,祝愿天下的孩子都能在父母深深的爱和睿智的关怀下快乐成长!


文摘:
•第一章• 为什么说父母一定要懂点儿心理学(1)


成绩优秀的女儿却莫名其妙地患上了饮食失调症;礼貌懂事的儿子不可思议地出现暴力倾向;乖巧听话的女孩儿居?早恋甚至早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为什么会突然变“坏”?世界大乱了吗?


了解孩子的心理是正确教育孩子的前提


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爱孩子的人,最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因此对自己的孩子也十分了解,偶尔有困惑的时候也会很快就明白。但事实上,我不得不说,这种自信有些盲目乐观的成分。我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懂孩子,有时,我们对孩子的了解甚至不如对一部电影的理解更准确。原因很简单,因为一个孩子远远比一部电影、一篇巨著更丰富、更精彩、更神秘。

教育孩子最难之处便在于对孩子心理?的忽视和无知。若家长不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常识,而总是抱着成年人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的所作所为,则必然会产生误解,甚至发生矛盾、冲突,让孩子委屈、受伤。当起码的沟通都存在障碍时,也就无从谈起正确教育了。


某天,我在社区的儿童游乐场闲坐,看着几个孩子在热火朝天地玩滑梯。这时,一位年轻母亲领着她蹒跚学步的宝宝来到滑梯前。宝宝看着其他小朋友滑滑梯,脸上显现出一种好奇又胆怯的神情。妈妈鼓励他说:“宝宝,你也去和他们玩儿,滑滑梯可好玩儿了。”说着,便拉宝宝过去。但是,宝宝有点抗拒地向后退。妈妈说:“那咱们?看一会儿,宝宝看会了我们就去玩儿。”就这样,宝宝一手牵着妈妈,一手塞进嘴里,一边专注地吃着手指,一边目不转睛地看着其他小朋友玩儿滑梯。


大约站了十几分钟,那位妈妈突然很不耐烦地把宝宝的手从嘴里拿了出来,说:“这么大了还吃手指,真不乖!”宝宝马上反抗,又把手指塞进嘴里,妈妈又训斥着拿了出来。就这样反复几次后,宝宝十分不高兴,大哭起来。妈妈赶紧用其他玩具哄,但是宝宝依然大哭。妈妈看上去有些恼火,一把抱起孩子往回走,一边大声训斥着:“我真不明白,手指有什么好吃的!让你去玩儿,你就站着发呆,这么大了?吃手指,真不听话!”孩子在她的训斥声中哭得更加响亮……


其实,一直旁观的我也很不明白,这位妈妈怎么突然就不高兴了?看上去不过只有一岁多的宝宝吃手指没什么不对啊,值得如此恼火吗?我想她一定认为吃手指是很不好的行为,既不卫生又不雅观,而且最危险的是,如果养成习惯,孩子五六岁,甚至七八岁还吃手指就会比较麻烦,因此对孩子的“屡禁不止”感到极为光火。


这让我想起曾见到的另一位妈妈。对孩子极为严厉,四五个月大的孩子只要吃一下手指,她就会打一下手,说这是个坏毛病,必须从小纠正。这两位妈妈一定是有类似?想法,但是这种貌似严格的教育却暴露了她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无知。


对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来说,他可能会握拳、蹬腿、甚至挥动胳膊,但是这些动作是完全不受大脑控制的,只有吃手——把手伸到嘴里并留在那里,是他人生中第一个被大脑控制的有目的行为。对大人来说,也许这个动作看上去不如蹬腿、握拳那么让人感到振奋、有力,但对孩子来说,却是探索人生的伟大开始。


要知道,把手正确地放入嘴里,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孩子用吃手的方式来认识自己的身体,同时也唤醒手部的感觉,是一件既有意义又能带来满足?的事情。此时正处于口的敏感期,当孩子逐渐会用手抓东西后,他会把抓到的东西都往嘴里塞,以便探索和了解。如果妈妈了解这些规律,就不但不应阻止他吃手,还应该选择一些安全、卫生的东西供孩子闲暇时去“吃”、去探索。


而对一岁多的孩子来说,吃手也是一种很正常的表现,尤其是当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环境,心里有些紧张无措时,会?过吃手的方式来试探融入新环境——这是口的敏感期所构建的探索方式,两岁前儿童有此行为都是正常的。


如果不让四五个月大的孩子吃手,就等于阻止了孩子对自身的探索和学习——手部得不到吮吸等碰触,也会减少脑与手合作的练习。这种人为的阻碍极不理智,犹如用盖子压住新生的幼苗,结果只能有两种,一是得不到生长,二是弯曲生长。


如果不让一岁多的孩子吃手,他可能一时找不到自我安慰的方式,心理上的恐慌就会加剧,更难以适应新环境,甚至对新环境产生抗拒,从而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障碍。


另外,我对那位妈妈不满孩子?呆的行为也很不满。发呆有何不可?成人发呆时会思考问题或放松精神。幼儿发呆时也同样在听、在看,对他们来说,发呆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孩子“呆呆”地站着看别人,其实就是用“听”和“看”的方式探索新环境。父母应该表示尊重和理解,而不是斥责和不耐烦。


记得龙应台写过一本书,名字叫《孩子,你慢慢来》,隐含的意思当然就是:父母,你莫要着急,莫要催!在孩子学会任何东西之前,父母要先学会忍耐、学会等待,忍耐孩子的“无知”、“无聊”、“无趣”、“无用”,等待那个小小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感知和?解这个新奇的世界,无论那种方式看上去多么落后、奇特,甚至可笑。父母的尊重和等待换来的将是孩子无形中的飞速成长和连连的惊喜!


但是很多父母都在“无知”和“自以为是”中严重打扰、阻碍孩子的成长。可见,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而妄加揣测是很容易犯错误的,错误的结果可能就是孩子大哭,父母大怒,甚至做出打骂等不理智行为,给孩子的心理留下创伤和阴影。


上面的幼儿期例子仅仅是随手拈来的一个事例,遗憾的是,这些误解和揣测往往充斥在孩子成长中的每个阶段——当孩子不会说话或咿呀学语时,父母因无法与孩子进行语言?通而误解孩子的行为;当孩子能够说话却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时,父母因听不透真正的含义而不理解孩子;当孩子能够很好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时,父母却因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而错怪孩子;当孩子能够为自己争取发言机会时,父母却发现孩子的心离父母越来越远,他们已经不愿意或不屑于和“老顽固”、“不理解人”的父母沟通了,宁愿沉默着,宁愿被误解。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被称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的萨提亚曾说:“孩子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


我相信每一位父母的愿望都是教育好孩子,让孩子?为快乐、健康、正直、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这种积极美好的愿望下却频频发生教育悲剧,问题就在于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


很多教育家都曾大声疾呼过:“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在这里,我也想重说一遍,并且说得具体一点:“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成长发育规律,是正确教育孩子、爱孩子的前提!”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了解科学的儿童心理,而不是道听途说一些早教理论和自以为是的猜测。


温馨提醒


一说到心理学,可能很多父母就会想到一些“某某定律”、“某某效应”之类的名词。虽然我也一直在强调要科学,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切行为都必须参考某心理法则、某名家定律。






教育孩子不必要像做西餐一样,必须准备好量杯、天平,一克是一克地规规矩矩。而更像做中餐,适量的食材、适量的调料、适当的锅具、适度的火候,用心灵去感受,用耐心去尝试,用经验去决定。






孩子什么时间需要抱一抱,什么时候需要独自行走,这些问题不会有任何一本书给出精准的回答,因为每个孩子作为个体都有其特殊的情况和背景。只有把握住规律的本质,才能开出具体的“处方”。而学习心理学,就是要父母了解各种成长规律的本质,而非记住某某定律或效应。






孩子都有一颗“水晶心”,纯净、透明、易碎






有一个著名的案例经常被用于“倾听”类话题:






一次节目中,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 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先跳出去。”






当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这里我不想说关于倾听的问题,而只想说,这孩子真善良,他的心像水晶一样美丽、透明、纯净得让人想落泪!当然,也为他说出真挚想法之前被人们严重误解而感到心疼,因为那一刻,他一定是受伤了!






都说孩子是天使,但这种形容仿佛已经流于形式,成为一句被说滥了、说俗?的宣传语、广告词。有些人更喜欢称孩子为“小恶魔”,以突出其顽皮捣蛋、爱给大人找麻烦的特点,话语中也隐藏着一种大人无法控制孩子的无奈和抱怨。






当一个人说孩子是“小恶魔”时,孩子便真成小恶魔了。因为孩子身上那纯洁、美好的特性在这一瞬间已经被掩盖,他所看到的只能是让人头疼、发怒,甚至抓狂的一面。






但这不是真的,只是大人的心欺骗了自己的眼睛。我们永远要把孩子当天使来看待,他们是拥有一颗“水晶心”的小天使,纯净、透明、易碎。






我在看尹建莉老师的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其中有个故事最令?记忆深刻并感动,是在“孩子是从哪里来的”一节中:






圆圆三四岁时也问过我这个问题,我当时不假思索地告诉她,是观音送子娘娘送来的。没过多久,她有一天突然问我:“我是观音送子娘娘送来的吗?”我说是;她又问:“你也是吗?”我说是;她犹疑了一下又问:“我爸爸也是吗?”我说也是。她一脸惊奇,片刻后突然很委屈地说:“那我怎么在那里没见过你们?”说着眼泪就要下来。






我非常惊讶,明白她是说我们曾经都在观音送子娘娘那里,应该在出生前早就认识啊。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对父母怀有深刻的情感,不仅仅是依恋,还有强烈的占有欲。在观音送子娘娘那里我们各不相干、互不认识这样一种情况让她非常失落。






这一段让我很受震动。一方面感觉是:多可爱的孩子!她从一个成年人完全想不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令人感到非常新奇;另一方面感觉就是:这孩子对父母的爱真的是太强烈了!我们现在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以后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从前也要是!永永远远都是一家人!这种爱难道不比“刻在三生石上”的成年人的爱情更伟大、更令人感动吗?






幸好尹老师及时发现了孩子的失落,读懂了孩子的心,并马上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否则小圆圆一定会为从前与父母不认识而难过很久。






从另一方面说,孩子也真的是很容易受伤的“小动物”。他们非常非常敏感,比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还敏感,只是不太会表达自己。小小的人,大大的自尊,一不小心就被人伤到面子;小小的心,浓浓的情感,稍不留心就被人伤到心里。






家长应该时常在这方面检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尤其那些喜欢用大人的方式逗弄孩子的成年人。






记得我在搬家前那个小区居住时,经常看到一位老太太领着她的小孙子在楼前玩儿。做奶奶的话不是很多,只是安静地看着孩子淘气。本来这样挺好,但是一位热心的阿姨总是加入她俩,致使这种和谐的场面时常变味儿。






那位热心的阿姨是这栋楼里的电梯工,也是这栋楼的居民,退休前和街坊邻居都是同一个单位的,因此大家都比较熟悉,都知道她特别喜欢小孩儿,愿意帮人看孩子。每当那位奶奶带小孙子玩儿时,这个阿姨都会过去“帮忙”。






她经常教孩子打人,“打她,打你奶奶,打这个老太太”,“踢他,去踢你爷爷,这个臭老头”,“宝宝骂他,他是混蛋”……每次孩子照着做了,她和其他几位大婶级的人物就会乐得前仰后合,连声说:“真好玩儿!”“这小臭孩儿,学好的学不会,学坏的快着呢!”如果孩子不照做,她就会骂几句,当然不是真的骂孩子,但是语言很难听。有时,她的“强烈要求”甚至会令孩子大哭不止,她总是很随意地说:“这孩子真完蛋!宝宝别哭了,奶奶给买好吃的!”然后就抱着去买一些零食。当然,这时,孩子的奶奶总会阻止,不能乱要别人的东西。






于是,这个小孩子每天就像个马戏团的小猴子一样被这些大婶逗弄着,时而大哭大叫,时而站一边发呆。






每次我看到这个情景都特别焦急,甚至有些气愤。我希望孩子的奶奶带着孩子走得远远的,不要让这个阿姨看到,宁可不玩儿,回家也好。






但遗憾的是,孩子的奶奶对这一切都无动于衷,她一定认为大家都是出于喜爱才会逗弄,再说逗一逗蛮开心的,没什么大不了,因此从来都是在一边削苹果、扇扇子,偶尔会阻止孩子“宝宝不要踢人”、“宝宝不要骂人”,但这根本无力阻止坏影响的产生。






很快,我就发现,小男孩儿已经学会主动踢人、抬手打人,而无需别人的命令,偶尔还会骂一句——那位电梯工阿?向来是骂不离口。






不久后,我搬走了,不知道那孩子的父母是不是把孩子接走了。但是每每想起那个孩子被逗弄时,像受伤的小猴子一样,一会儿大哭,一会儿发怒,就觉得特别心疼。我想这段经历一定会对他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那些打人、骂人的坏行为不知道何时能改掉,那些被戏弄的尊严不知道何时才能慢慢建立。






一两岁的宝宝被邻居的阿婆、大婶“指挥”着去打人是很常见的事。尽管大人只是出于好玩儿,但宝宝却会从这些指令中学会攻击。当大人对宝宝的“听话行为”表示赏识时,宝宝会认定“打人、骂人是好事”。于是,在日后与他?交往中,宝宝会继续把“好事”发扬光大,但其他小朋友则会用同样的“好事”回敬宝宝。结果就是宝宝吃亏被打,还一肚子委屈,造成与他人难以相处的糟糕局面。






当然,在年轻父母中,这种现象会少一些,但戏弄孩子、嘲笑孩子的行为仍大量存在。大人的行为真的要检点一下了,孩子那颗小小的水晶心也许已经满是划痕!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但绝不是用纯真和快乐来换取,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雨,父母都有责任保护孩子那颗水晶心,不要让它因成长而蒙尘、破碎,而应愈发变得坚强、剔透,像水晶,更像钻石!






温馨提醒






时刻都把你的孩子当做小天使,用天使应该有的待遇去对待他。天使是善良、美好的,所以我们就要对孩子真诚、尊重。






父母有责任保护孩子不受伤,但是,我们不可能把孩子永远拴在自己身边,也不可能永远把孩子锁在家里。那么,如何避免孩子受到不尊重行为的伤害呢?






我想到的是“破窗理论”。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试验,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给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这说明,对待一辆破车,无论是受过高等教育、素质良好的人,还是一般人,都会不重视,甚至偷走它。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周围就会充满垃圾、杂物,聚集无所事事的游民或犯罪分子。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4y4m@学马来文

由于妈咪时间很有限所以陪大小姐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但妈咪我都会尽力的抽时间来陪她....


大小姐上的学是英文班也就是在"ST FAITH CHURCH "上学,学的语言也都是英才文里里外外交谈,由与华语和马来语都很少.就是因为这样妈咪只好自己在家教大小姐咯....

妈咪一有空都会叫大小姐写写马来字,认一认华语的简单笔划...

这就是妈咪一有空的时候会给大小姐作的功课......
妈咪们,你们呢?是否可以和我分享你们如何教导孩子呢?

Thursday, April 12, 2012

4Y4M~~大小姐:GOD

最近我家大小姐哦把"GOD"挂在嘴边,不时不时就会

大小姐说: 我们哦如果不乖哦,''GOD"就不爱我们哦...
还有哦大小姐不关是玩耍还是走走一看到不寻常的事她也会跟妈咪说:那小孩不乖,等下"GOD'不要给她眼睛,HO ,妈咪.....
有是看到路旁的小朋友哭,大小姐也会小小声的跟妈咪说:那个弟弟哭,等下"GOD"不要给他眼睛,对不对,妈咪...

但有时大小姐哭,妈咪也用了这句:CIA CIA ,不可以哭哦,等下'GOD"也不要给你眼睛哦,那你就不能看到妈咪咯......
听了大小姐自然而然就不哭了,哈哈...这个办法也不错哦...




其实妈咪和爸爸也不反对将来我家大小姐是否信佛还是基督都无所味最重要的是我家大小姐要乖,健康,快乐这已满足了...